入侵日本,中國古代曾兩次計劃把日本納入版圖
說起對中國侵略最多的國家,大概就是日本了。尤其是近代史上的多次侵華戰爭,時至今日,仍然讓人對這個東洋上的島國耿耿于懷。那既然兩個國家相離這么近,近代國力強大的日本入境我國,那么在古代,實力更強的中國有沒有入侵過日本呢?
其實在甲午海戰以前,中國的國力一直是強于日本的,但歷史上中國入侵日本的記錄并不多。一來是中國的傳統的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民族滿足于自己的地大物博,而不是像海洋文明需要到處去掠奪的殖民文化。再者,古代戰船在海上航行的技術限制也使得中國難以阻止軍隊入侵日本。
但是,中國歷史上也有兩次入侵日本。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為元軍侵日戰爭,指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隊入侵日本的戰爭。這兩次侵略企圖盡管最終失敗,這兩次戰爭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不僅避免了日本的亡國,同時,在世界史上也限制了元帝國的領土擴張。這兩起事件在很多小說中都被提及,近代歷史上神風突擊隊的名字就是由這兩次入侵得來。另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被美國的本土轟炸,這兩起失敗的入侵嘗試應該算是日本一千五百年來面臨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脅了。
第一次入侵
忽必烈在中原稱帝后,于1264年定都大都(北京)。此后不久,朝鮮的高麗國被迫臣服。兩年之后,他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要求日本臣服,結果空手而回,在1268年忽必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但他們同樣是空手而回。此后,忽必烈或通過高麗使者,或通過元朝大使,又繼續發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入侵相威脅。此時日本正值幕府時期,國家大政有幕府掌握,日本天皇沒有實權。幕府最終決定不投降,并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朝鮮的領土防御,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登陸入侵的地方——九州。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祈禱活動,以此來應對這場危機,其間其他大多數政府活動亦被推遲。
其實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入侵日本,但是當時的朝鮮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以提供充足的陸軍和海軍。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朝鮮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朝鮮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元朝以資補給。最終在1274年,元軍艦隊出發了。其中包括15000名蒙古族和漢族士兵以及8000朝鮮武士,乘坐300艘大型戰船和400到500艘小型戰船。這支部隊輕易地占領了對馬島和壹岐島,并于11月19日在位于古老的九州首府太宰府附近的博多港登陸。次日即發生了文永之戰,也就是「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武器和戰術上占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于準備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島和壹岐島失陷后得到了增援。在堅持了一整天之后,一場風暴在夜間刮起,元軍不得不撤兵。
第二次入侵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為他們認為不久將進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戰前準備。與此同時,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入侵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勸降,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派來的使者斬首。這使得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入侵。
1279年元軍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軍的這次入侵規模遠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江南軍就有十余萬人。他們的高麗盟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高麗人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并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斗,也就是所謂的弘安之戰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戰后,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正好有一場持續兩天的臺風,也就是現在非常有名的神風,襲擊了元軍艦隊并摧毀了大部分的船只。
那元軍艦隊為什么會被摧毀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臺風摧毀,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在內河航行的平底船,不適合在海上航行。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由于元朝蒙古統治者在中國及高麗的殘酷壓迫,造船的漢人和高麗人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又一無所知;另一種說法是忽必烈入侵日本太過倉促,未有充分準備海船。不過具體原因也沒有定論,日本就這樣避免了被元軍入侵的命運。